马殷凝视潭州民居,决意扩建都城。青铜编钟鸣,工匠云集。湘江商船载木,号子与江声交织;城外窑火昼夜不息,工匠摔泥制瓦,汗珠凝霜。
金秋十月,十六里新城墙崛起,青砖包夯土,高逾三丈。朝阳下城门开启,贩夫走卒、文人墨客赞叹不绝。河道如带,画舫穿梭;街道齐整,官署商区分明。
马殷宴群臣,高郁展开黄绫:“设长沙府,辖二十九州,立六部,仿中原建制。”
南楚兵马副指挥使潘季英勒住缰绳,玄铁甲胄在霞光中泛着冷光,腰间佩剑的螭纹吞口,在霞光中闪烁着最后一缕红色。
潘季英身后,跟着十二骑精锐。他们的马蹄上裹着的软布,还浸着暗红的血迹 —— 三日前他们刚在湘水支流截杀了荆南割据王高季兴部的游骑,那些试图前往湘水险弯处伏击归回的南楚使团。
江面上忽然飞起一群白鹭。很快,五艘大船破浪而来,中间楼船主舰桅杆上的 “向” 字大旗猎猎展开,三十匹西域汗血宝马在舱板上昂首嘶鸣,马蹄叩击木板的声音混着江水拍岸声,宛如战鼓轻奏。
使臣向宗彦,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,副使周匡正、郑弘毅,老成持重的经验老将,另外还有少量的使团成员。本来使团较大,有一些成员已经先期返回了。
向宗彦立在楼船的船头,玄色锦袍的大襟被江风吹向身后,腰间 “冰影” 剑的寒芒与眼目中的精光交相辉映。
在向宗彦的身后,周匡正轻抚着白须,指节上的旧伤疤在暮色中泛着淡红;郑弘毅则摩挲着战袍撕裂处凝结的血痂,那是归程中与水上流寇搏杀留下的印记。
向宗彦他们走下楼船,踏上江岸。随着潘季英的迎迓小队,进入马殷的南楚皇廷。
宫灯已在次第点亮,一盏盏摇曳生姿,宛如繁星坠落凡间,映照着路道和殿堂。当向宗彦他们踏入皇廷时,丝竹声骤然激昂起来。
向宗彦所佩皇帝马殷赐赠的“冰影”宝剑受到宫灯映照,泛着冷峻寒光,与他眼中的灼灼锐气相得益彰。
进入丝竹管弦声音缭绕的大殿,向宗彦率领新茶使团出使中原后唐洛阳的连日疲惫一扫而光,目视前方,步伐沉稳有力。
老将军周匡正,银发霜鬓间透着沉稳,岁月雕琢出的皱纹里藏着沙场烽火的沧桑,腰背挺直如苍松,虽年事渐高,却无半分老态。
另一位副使郑弘毅,面容刚毅,眼神坚毅,战袍上留下的撕裂痕迹诉说着一路的艰险,尽管年岁老成,周身依然散发出好似中年猛将的雄浑气场。
南楚国王马殷,身着赭黄长袍走下御位前的高阶,蟒纹靴踏在第三级宽台上,灰白的长髯随着朗声话语颤动:
马殷的浑厚话音,带着得志皇帝的威严,此时此刻,更多的却饱含着长者的关切。
“向卿此次,出使后唐,历尽路途险难,临危不乱,为我南楚谋得诸多利益,实乃肱股之臣。朕已及时得向卿报告,获知汝等一路情由并洛阳作为。”
马殷示意大家走入宽大的后殿入席,这里灯火明亮,早已摆好接风宴。一排排长案之上,山珍海味琳琅满目,美酒佳酿香气四溢。
文苑学士张文卿等内政大臣,身着素雅青衫,谦逊垂立,迎接皇上马殷和众位功臣人落座。张文卿说:
“后唐乃中原正朔,向卿此次带回后唐对我国的册封,无疑是天下最高的认定,意义非凡。”
礼仪郎后退一步让出路来,两个美丽宫女分别以两个盘子端着圣旨和玺印,风姿绰约地来到向宗彦面前,将烫金圣旨和钮上栓系丝彩的玺印颁送到向宗彦手中。
马殷又宣布赐予向宗彦宅邸一处,后勤侍卫和杂役及女仆若干。向宗彦双目含泪,施礼谢恩。
酒过三巡,乐队再度奏起欢快的乐曲,马殷命人将向宗彦从中原洛阳带回的宝物抬出。
置于锦盒之中的“唐楚” 玉玺在烛火下展露真容,雕琢精美的龙纹栩栩如生,玺钮上吊挂一对白玉雕成的幼兽,整尊玉玺光泽温润,展映着权力的雄风。
中原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册封马殷为“唐朝楚王”的国书,墨迹尚新,字里行间透出对南楚的友好和重视。
随后,众臣随着马殷的手指望向大殿窗外,三十匹毛色油亮的骏马身姿矫健,或昂首嘶鸣,或低头轻嗅,似在感受新环境的气息。
礼仪官示意,大殿窗下的长安上,是来自中原的九十匹上等丝绸,纹理细腻,色彩斑斓,将殿中烛光反映出如虹七色,众人望之,不禁赞叹。
“诸位爱卿,中原后唐的册封,非但未削弱我南楚气节,反为我南楚增添虎翼。今日之喜,来之不易。往后,在中原庇护下,我南楚定要广纳贤才,扩充疆土,四海之内,建树美名。”
周匡正和郑弘毅没有出声。向宗彦示意他两人借机表态,周匡正却只微微一笑,郑弘毅说:“我等但听便是。老臣愿意欣赏后辈英杰角逐天下。”
向宗彦似乎在瞬间有所领悟。皇廷盛宴之下,其实暗潮汹涌,各方势力的试探与博弈才刚刚开始……
宴会后,向宗彦回到暂寓张府的住处,于茶室中再度展开擢升圣旨观看。“少宰” 二字似乎墨迹未干,泛着奇异的似乎是红色的光芒。
“宗彦已是少宰,须得担当军国大事了。方才接到斥候密报,荆南又在异动。辅佐楚王稳定天下,万万不可掉以轻心。”
从张文卿大人的眼神和语气判断,其娇女张艾妹在向宗彦率领“新茶使团”出使洛阳期间,已向其父汇报了恋情,让张大人将他这个新婿默默地认下了。
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,传奇人物向宗彦的生命波澜壮阔。本书情节跌宕起伏,既有金戈铁马的战争追溯,也有细腻生动的情感刻画,再现五代十国的动荡与变迁和向宗彦热烈精彩的非凡活剧,描述了艰险重重的湘西民族融合即“溪州铜柱”的产生过程和辰州莲花池古山寨“历史村落”的发展变迁。全书结构奇崛,文笔优美,以“题材惟一”“故事惟一”“文创惟一”成就佳作,值得阅读和收藏。
上下册合计380千字,2006冬月初成,2010秋月修订,2012春月改定。
垂髫之龄的向宗彦,踩银杏叶,行蹒跚步。檐角风铃伴奏,墨香与檀香交织成文化呼吸。
鄱阳湖晨雾如纱,向氏船队破浪前行。向宗彦立船头,玄色战袍猎猎,腰间长剑与晨风相和。船舱内,裹伤白绫堆成山,金创药气既振奋又忧伤。
三日后抵虔州,江风裹寒意,玄甲映晨光。他忆起叔父影响,习演兵法骑射,今番驰援,既是检验,亦是淬炼。
向宗彦肃然道:“妹妹所言,令我受教。古人取雌雄相和之意,确胜牵强附会。”
她展颜笑说:“《诗》本心声,‘关雎’妙在朦胧 —— 君子隔苇望淑女,千年后我们说‘关雎’,皆是朦胧之美。”
船队入长江,狂风骤起,主船偏舵卡死。周匡正抓撬杠跃江,凭水师经验摸索,终将舵叶撬开。误入南唐竹签阵,郑弘毅急令放帆减速,众水手奋力划桨,转出危途。
傍晚七船搁浅浅滩,他集十余船工撑篙,号子声中挪船出滩。夜静,惟闻喘息。次日冰雹如拳,砸船板砰砰作响。
洛阳天街,隋帝规划暗合星象,唐时更成繁华纽带。上元节张灯结彩,商贾云集,丝绸茶叶与域外香料交汇。
走上天津桥,二人共鸣:它承载隋风唐韵,见证繁华与血腥,终是文明融汇的见证者。
马殷凝视潭州民居,决意扩建都城。青铜编钟鸣,工匠云集。湘江商船载木,号子与江声交织;城外窑火昼夜不息,工匠摔泥制瓦,汗珠凝霜。
金秋十月,十六里新城墙崛起,青砖包夯土,高逾三丈。朝阳下城门开启,贩夫走卒、文人墨客赞叹不绝。河道如带,画舫穿梭;街道齐整,官署商区分明。
马殷宴群臣,高郁展开黄绫:“设长沙府,辖二十九州,立六部,仿中原建制。”
五溪山民,源溯远古巫咸,秦汉时拒汉廷,魏晋融流民。唐设羁縻州,彭瑊父子经营溪州,至彭士愁已辖二十余州。
马希范改怀柔为苛税,山民不堪,彭士愁借后蜀支持反楚,天福四年八月,率万兵攻辰、澧二州,焚镇掠民。
沅江回流石段,明滩暗礁密布,风势诡谲。向宗彦望老艄公掌舵,叹:“兵书未载此等险。”
忽闻惊呼,三艘漕船撞礁倾覆,军械粮草沉江。廖匡齐跃水救卒,呛水仍挥手:“靠岸!”
申牌时分,船队泊天然港汊,结筏成营。当地百姓送热粥:“马大王通商路,才有今日温饱。” 向宗彦接过,知民心是最稳船锚。
辰州城头,田好汉督战,礌石箭雨倾泻。南楚军蚁附攻城,廖匡齐持长枪登云梯,枪尖破敌喉,血溅甲胄。城头滚油泼下,士兵惨叫坠落,廖将军臂受创仍冲锋。
三更,三百死士泅水登岸,燃火箭射城。火借风势蔓延,田好汉救火忙,东门防务松动。廖匡齐、向宗彦分兵杀入,巷战惨烈,血染红石板。
九龙墩山道如九龙蜿蜒,每段皆有陷阱。南楚军攻至第三哨寨,滚木礌石如银河倒泻,士兵坠崖,血溅嫩叶。
向宗彦捡带血箭镞,其上图腾狰狞:“硬拼无谓。彭士愁恃险,却缺粮草。不如围而不攻,待其自溃。”
雨雾锁乌龙,彭士愁骑兵突袭楚营。五溪山兵如鬼魅,毒箭啸叫,楚兵惨叫不绝。
向宗彦令缩营固守,亲率精锐夜袭敌巢。三更,三百死士分三路:一路纵火,一路冲杀,一路接应。火光冲天,山兵溃乱。
向宗彦挥剑斩将,却见尸横遍野,忽生悲悯。黎明,楚营暂安,他对刘勍道:“战损惨重,不如议和。”
刘勍沉默,终点头。春雨洗战场,血水入泥,向宗彦悟曰:胜利若以白骨堆砌,纵胜亦悲。
湘仲驿站,向宗彦展《复溪州铜柱记》,彭师暠指尖摩挲纸角:“‘渐为边患’句,刺耳。”
暮色中,彭师暠割发系纸,向宗彦解玉佩压之。“五溪契约见血发,楚人物信见玉心。”
御龙寨冶场,二十六座土炉如铜狮蹲伏。彭士愁掌坩桶,向宗彦执木杖,铜汁赤白如火龙入范。开范时,柱声如磬,余韵绕谷。
莲花池山寨,依形就势,山如莲开,寨墙半卷半舒。主街青石铺就,两侧沟渠通山涧。
向宗彦立寨门,望苗汉兵共守:前排藤甲持镰,后排铁甲执戟。内宅 “怀柔” 匾下,地图标酉水苗寨,朱砂圈示兵力所及。
石重贵拒向辽称臣,耶律德光挥师南侵,战火迫近。潭州兵部征召令至,向宗彦取 “寒锋” 刀与 “冰影” 剑,月光照刃如银线。
黎明,他写下 “辰州稻熟,宗彦当归”,披甲上马。妻儿递来平安香囊与铜铃,岳父母伫立目送。
湘西之魂,不在奇峰异水,而在人文荟萃。五溪流域,峒歌与汉曲和鸣,苗织共湘绣比艳。
向公宗彦以通婚联姻化畛域,以贸易通商结同好,让武陵山下美丽与和谐共舞,酉水河畔文明与野衔。
溪州铜柱,非仅镇疆之器,更是民族和解的见证;辰州莲花寨,不只是军事要塞,实为多元共生的家园。
踏过沅水滩涂,触摸铜柱斑驳,方知和平从来不是偶然 —— 是向公们以剑为笔,在雪峰酉水间写下的史诗。
看苗家姑娘织锦,汉家匠人打铜,才懂 “共生” 二字的重量:不是同化,而是各美其美。
当晨雾漫过莲花寨,芦笙与书声交织,便明白:我是湘西的儿女,湘西亦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图腾,血脉里流淌着它的坚韧与温柔。
1.多位北大博士推荐:任见先生的《大唐上阳》(15卷),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。
2.后山学派杨元相、鸿翎[台]、刘晋元、时勇军、李闽山、杨瑾、李意敏等诚挚推荐。
3.后山学派杨鄱阳: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、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,有待寻找和整理。